星期四, 2月 17, 2005

楓從哪裡來?

◎太古冷月
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;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 ——張繼《楓橋夜泊》

長久以來,讀詩人多能夠感於此詩的空靈之境而使得張繼和他的詩可以名傳千 古,不過此中恐有誤會存在;唐天寶年間,多數詩人為避安史之亂,遠行江南 ,張繼亦于行列中,他來到蘇州畔,也的確寫了詩,但問題出在蘇州河畔從古 至今從來就沒有楓樹,楓樹惡水,必植乾旱山中,不會出現於平地的河畔。

楓從哪裡來?

從詩中看,原先以為張繼在迷濛夜色半夢半醒之間錯看了,後世論者多人持這 種看法,而認為應是烏臼(此字加木),立論亦頗為合理,可是,張繼于蘇州河 畔留連可不只一夜,晚上可能看錯,白天應當發現,楓樹與烏臼不會分不出來 。據查原詩出處,《楓橋夜泊》原題為《夜泊松江》,確實沒有楓。楓是如何 進入詩中的真相,要追查恐怕是不可能了,不重要,也不必要,流傳下來的詩 優於原作,而能啟迪並滌淨後人心胸才是關鍵。

《楓橋夜泊》被蘅塘居士選入《唐詩三百首》而聲名鵲起,地名、山名、橋名 跟著詩改,詩人客舟夜棲的地方,如今的江村橋、楓橋(江楓漁火)都在寒山寺 旁;誰會管江楓二橋如果在寒山旁,怎麼會寫成"姑蘇城外"呢?反正能夠促進 觀光業就好,誰會那麼不識相。有人質疑,張繼為何只留下一首詩?以《楓橋 夜泊》的水平堪稱大師之作,孤詩傳世太說不過去了,這似乎也佐證了此詩遭 改寫的可能,也檢驗了張繼的詩才。

查《新唐書》,其實張繼留下一卷詩而非一首詩,只是只有《楓橋夜泊》成名 而已;看其餘的詩作還真寫的不錯;可惜他生錯了年代,在唐朝,寫詩是時尚 ,只要識字的人都能寫詩,在如此時代氛圍中,光寫的不錯是不行的,競爭者 太多,必須出類拔萃才能 "立言" 於後世,這解釋了他為何生卒年不詳,若非 《楓橋夜泊》恐怕後人沒有人知道他是誰。

雖說成名可能來自一場誤會,誰在乎呢?積非可以成是,歷史上並不缺,是亦是非,非亦是是,是是是非,非是非非,誰弄得清楚呢?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