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2月 24, 2005

塵埃

◎太古冷月

慧能云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原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

何處惹塵埃?表示還有塵埃的存在,又如何原來無一物呢? 這樣文字的賣弄是否有自欺欺人之嫌呢?慧能說完這首詩後"尚能飯否"? 無一物還吃什麼飯?如果還吃飯,還供養這個臭皮囊,那為何又否定一切?

這總讓人想起西洋童話故事的結局: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; 佛教用語叫做"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",不敢說是謊言,應是個美麗的錯誤。 童話故事可以有一個漂亮的結局,人生卻從此開始,長路迢迢、長夜漫漫, 屠刀棄置只是成佛之路的開端,往後之路,烏雲仍舊蔽日、荊棘依然遮途, 屠刀換成了柴刀,試煉才要開始,蜘蛛精在路上等著吃唐僧肉!

佛道兩教都有神仙落凡的故事,千辛萬苦修成正果化為仙佛之後,又如何? 可曾履道坦坦?還不是一樣臨淵履薄,況且戒之以懲; 倘若動了凡心,一道敕令飛來,瞬間便打入紅塵,好自重修…

這是什麼意思?路,從來沒有盡頭!今天悟道之後呢?明天不會再執迷? 過了明天,明天的明天呢?「朝聞道,夕死可也!」且換個說法來解讀: 早上聞道,最好晚上就死掉;否則,明天呢?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? 現實生活哪有這麼天真。

神秀云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!」

時時勤拂拭,一日三省吾身,是不是比較務實可靠!

神秀話說的殷實、可行,而慧能話說的漂亮,但實際呢?

當頭棒喝、不立文字的禪宗, 從佛陀之無語拈花到六祖在言辭機鋒上的勝出,算否每下愈況? 禪宗傳承的故事,為何總令人疑惑叢生。

廣告語:「既要享受美食,又要口氣清新!」 權位之爭又加以美飾,禪宗能夠例外嗎?

……悟嘛!

星期四, 2月 17, 2005

楓從哪裡來?

◎太古冷月

月落烏啼霜滿天,江楓漁火對愁眠;
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 ——張繼《楓橋夜泊》

長久以來,讀詩人多能夠感於此詩的空靈之境而使得張繼和他的詩可以名傳千 古,不過此中恐有誤會存在;唐天寶年間,多數詩人為避安史之亂,遠行江南 ,張繼亦于行列中,他來到蘇州畔,也的確寫了詩,但問題出在蘇州河畔從古 至今從來就沒有楓樹,楓樹惡水,必植乾旱山中,不會出現於平地的河畔。

楓從哪裡來?

從詩中看,原先以為張繼在迷濛夜色半夢半醒之間錯看了,後世論者多人持這 種看法,而認為應是烏臼(此字加木),立論亦頗為合理,可是,張繼于蘇州河 畔留連可不只一夜,晚上可能看錯,白天應當發現,楓樹與烏臼不會分不出來 。據查原詩出處,《楓橋夜泊》原題為《夜泊松江》,確實沒有楓。楓是如何 進入詩中的真相,要追查恐怕是不可能了,不重要,也不必要,流傳下來的詩 優於原作,而能啟迪並滌淨後人心胸才是關鍵。

《楓橋夜泊》被蘅塘居士選入《唐詩三百首》而聲名鵲起,地名、山名、橋名 跟著詩改,詩人客舟夜棲的地方,如今的江村橋、楓橋(江楓漁火)都在寒山寺 旁;誰會管江楓二橋如果在寒山旁,怎麼會寫成"姑蘇城外"呢?反正能夠促進 觀光業就好,誰會那麼不識相。有人質疑,張繼為何只留下一首詩?以《楓橋 夜泊》的水平堪稱大師之作,孤詩傳世太說不過去了,這似乎也佐證了此詩遭 改寫的可能,也檢驗了張繼的詩才。

查《新唐書》,其實張繼留下一卷詩而非一首詩,只是只有《楓橋夜泊》成名 而已;看其餘的詩作還真寫的不錯;可惜他生錯了年代,在唐朝,寫詩是時尚 ,只要識字的人都能寫詩,在如此時代氛圍中,光寫的不錯是不行的,競爭者 太多,必須出類拔萃才能 "立言" 於後世,這解釋了他為何生卒年不詳,若非 《楓橋夜泊》恐怕後人沒有人知道他是誰。

雖說成名可能來自一場誤會,誰在乎呢?積非可以成是,歷史上並不缺,是亦是非,非亦是是,是是是非,非是非非,誰弄得清楚呢?